迎亚运|他们和“献血”的故事 | 6.14世界献血日

6·14

世界献血者日

World Blood Donor Day

6月14日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。今年的主题是“捐献血液,分享生命”,口号是“汇聚青春正能量,无偿献血传爱心”。

在金华这座信义之城,一直不乏热血之士。金华市连续第八次被授予“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”荣誉称号,我市有215人获得“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”,其中4人献血超过200次。一年又一年,他们义无反顾地挽起袖子,用涓涓热血书写着拯救生命的大爱。

今天,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人,看看他们和“献血”的故事……


陈寅德

因献血成为“金华之最”

58岁的武义人陈寅德,23年间献血298次,132.9升,因献血成为“金华之最”。从每半年献一次全血,到后来每半月捐献一次机采血小板,手头数百本献血证,见证了他一次次用“一臂之力”延续生命的无私。

2023年4月1日,历经近一个小时的车程,在完成表格登记、健康检查后,陈寅德撸起袖子,像往常一样,毫不犹豫地坐上了献血椅……

一切要从23年前的一件事说起。

1999年的一天,陈寅德到金华办事,在金华市广场中心,他看到金华中心血站的献血车旁围着许多人,陈寅德想了解自己的血型,于是他就走上了献血车,并生平第一次献出了200ml血液。

从金华回来后不久,陈寅德收到了一封金华市中心血站寄来的感谢信,“虽然我不认识你,但我要谢谢你!”感谢信中的一句简单的话语让陈寅德感动不已。也正是因为这样一句话让陈寅德将献血当成了奋斗终身的“事业”。

2004年时,陈寅德又获知了机采捐献成分血的有关知识。献全血要半年才能献一次,献成分血可以每个月献一次(2012年7月以后改为一月可以献两次)。而且定期自愿无偿献血是建立安全和可持续血液供应的关键。

了解了这些情况后,陈寅德心里很激动———他希望定期参加无偿献血能帮助到更多的人。“血小板对治疗大出血和凝血障碍等病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,一袋血小板关键时刻可以救人一命。”于是他决心定期献血小板。

之后,陈寅德便开始每半个月往金华跑一次。“相比较于献全血,献成分血需要先经过体检、化验达到献血条件,每次基本都要半天的时间。天气好时,我就骑上摩托车,早晨七点半从家出发赶到金华中心血站,临近中午骑车返回,无特殊情况从不间断。”

从开始时的半年一次献全血,到现在的每半月一次捐献机采血小板,陈寅德始终没有停止过付出的脚步,他已经忘了自己献了几次血,他手头的数百本献血证已经写不下这许许多多的数字……

“1986年我在部队入党,党龄已经三十多年了。党员要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,这一点我始终记得。”陈寅德说,作为一个普通人,他无法在经济上给予他人帮助,无偿献血让他找到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新途径,那就是用健康的血液挽救更多的生命。

最初,陈寅德只打算当个无偿献血的“无名英雄”,偷偷地把这件好事坚持下去。没成想坚持的时间久了,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。渐渐地他发现,与其一个人默默付出,不如带动更多人参与其中。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后,才能更有能力去做志愿服务的事情。穿上“红马甲”,宣传献血知识,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献血是他最快乐的事情。在他的影响下,不少人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,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妻子和女儿。

据了解,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,无偿献血者的年龄最高可以到60周岁。陈寅德说,自己能够参加献血的时间最多只有两年了,但是无偿献血的“事业”还未结束,自己会一直在路上……


周振华

两次捐献救了同一个人

半个月前,赶在52岁生日当天,周振华去血站献了300毫升血。这是他16年来第40次献血,累计献血量达到1.55万毫升。

管的是水,献的是血。这名年过半百的水库管理员,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,通过无偿献血、造血干细胞捐献,与外面的世界紧密联系。周振华说,很庆幸当初的选择,这给人生添了很多色彩。

1998年9月的一天,周振华正在东阳市八达水库工程施工现场,接到指挥部的通知,号召工人们积极前往附近的乡政府参与无偿献血。

那时,无偿献血还是一个新鲜词。周振华对献血一知半解,仗着年轻人的热血,他与15名工友扔下手中的活,走了两里山路,匆匆赶到乡政府献血。

测血压、测血型、测转氨酶,周振华这才知道自己是A型血。说起来戏剧性的是,参加无偿献血的16个人中,大部分转氨酶指标不合格,只有两人符合要求。

“就我和一名女同志成功了,我献了200毫升。血站送了一块毛巾、一把天堂伞。”说到这,周振华爽朗地笑着,鱼尾纹笑成了一条条线,嘴角透着藏不住的自豪。

那时对无偿献血懂得不多,周振华也不害怕。在他看来,这是一个年轻人该做的普通小事。有了第一次献血的经历,周振华此后就常去献血。

2013年4月20日,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.0级地震。看到新闻后,周振华第二天骑着电动车找到无偿献血车,希望定向献血给雅安同胞。

献完血,医护人员告诉他,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,这也是能救人命的。

周振华听了,当场接受了血样采集。“什么是造血干细胞捐献,那时东阳还没有一例,听都没听说过,只要能救人,我就填了。”

造血干细胞匹配成功率只有十万分之一,周振华渐渐忘了这件事,直到2015年4月20日他接到一个特殊电话。

“电话里,对方问我愿不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。我的第一反应是诈骗电话。”直到对方解释后,周振华才恍然大悟,马上就答应了下来。

这件事很快在工友间传开。有些人过来劝:“要抽骨髓的,很疼。”“对身体有害,别捐。”……多数人还是对周振华表达了敬意。

当年8月24日,在儿子陪同下,周振华来到杭州,打了9针动员剂后,为素未谋面的血液病患者捐献了一袋25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他成为东阳市第2例,金华第1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浙江第24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

出于“双盲原则”,周振华并不知晓受捐家庭的信息。通过报道,他知道,那是一名40来岁的汉子。

2019年,周振华再次收到通知,因为患者病情原因,需要他二次捐献。当红十字会询问意愿时,他毫不犹豫答应下来:“和我年纪一般大,肩上也扛着家庭,希望他最终战胜病魔,早日康复吧。”

第二次,周振华又捐献了150毫升外周血。这一次捐献,比第一次轻松多了,和献血差不多。借着接受采访的机会,他说想澄清一个错误的认知——造血干细胞是通过抽血进行的,不抽取骨髓,而是类似于成分血采集(机采血小板)。

周振华不仅是两次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也是造血干细胞护送员。2016年1月9日,他与其他1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,一起加入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。

“有点像快递员,我们也被称为小黄人,工作是护送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”接到通知后,护送队员要以最快速度,将专用医疗箱送到患者身边。

每次护送时,周振华都会在脖子上套一根绳子,用来托住医疗箱。这倒不是因为医疗箱重,其实里面装的只有一只血袋,而是护送要求很高:绝对不能离开视线,一路上都要抱着,不能太摇晃,也不能完全静置。时间越短血液的活性越好,生命力越强。加入服务队以来,周振华先后参与青岛、长沙、武汉、南宁、成都的护送行动。

赖霜红

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

“先喝点水,我看你早饭刚吃,稍微休息一下再采血。”见到赖霜红时,她正在忙碌着为献血者做初筛检查项目的化验。

赖霜红是金华市中心血站献血服务科工作人员,做过几年临床医生。纵然见惯生死,她始终热爱敬畏生命,在工作中捕捉着这个世界的善意,然后又把善意传递给别人。

在“金华献血”微信公众号上,有个专栏名叫“献血者的故事”,从2019年2月25日起,至今已发布24个故事。赖霜红是倾听者,也是记录者。她说,在他们的故事里,她看到了无数平凡人身上的闪光点,有善良、慈悲、爱和奉献……

前来献血的人里,有献血志愿者,也有献血受益人及其家属,他们经历过喜悦,也经受过苦难。

时隔4年,赖霜红清晰记得她写的一个个献血者的故事。

其中有个故事非常感人,献血者是一对父母。“他们的女儿患有白血病,需要输血小板治疗,女儿说希望父母也能去献血小板,帮助像她一样的人。”夫妻俩知道,这是女儿对生的一种渴望,尽管帮助的对象是他人。

故事的最后,并不都是美好的,他们的女儿离开了人世。在人生的最后一刻,女儿又在病床前拜托父母一件事,希望在她去世后,他们能继续献血小板。从那以后,夫妻俩每个月都会来两次血站献血小板,6年多来从未间断。夫妻俩说,这是回馈社会,也是女儿的遗愿。

夫妻俩献的血小板帮助到了和女儿一样的人,续写的新故事是美好的。
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,献血对他们来说,何尝不是一种苦难后的自我救赎?赖霜红记录下这些故事,讲述这些故事,又让更多听故事的人同样被触动。“他们面对困难依旧能笑对人生,这令人十分动容,我很敬佩他们。”

说话间,陆续又来了献血者,赖霜红同他们打了招呼。

“这些人你都认识吗?”

“大部分都认识,来得多就熟悉了,我们都和朋友一样。”

为什么想要写献血者的故事?赖霜红说,在一些文学和影视作品中,献血总是以负面形象出现,让人看后多少会有抵触心理,她希望能用活生生的例子现身说法,鼓励大家加入无偿献血的队伍。

“这些献血者都是普通人,但做的事很有意义,我想作为一个记录者,把这些正能量,还有真善美都传递出去。”她说,早些年自己也献过血,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再继续献血,所以她想用另外一种方式,也就是记录献血者的故事,用他们的善意回报善意。


来源:金华市中心血站、金华献血、金彩云客户端


版权所有:金华市红十字会 浙ICP备14043819号-1 举报邮箱(驻会纪检监察组):sjwzmzz@163.com 地址:金华市双龙南街1698号工商大楼5楼 电话:0579-82114353 Copyright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